太阳能网
 
用户名: 密码:
搜索: 企业 产品
企业风采
创业之歌
辉煌是奉献的结晶——由《中国...
倍力阳光太阳能
盼盼太阳能有限公司
广州富杰太阳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
北京凤凰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济南蓝天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
维尔贝莱特(集团)
专利产品
好项目赚钱快--食品...
太阳能仿生沼气反应器
一种太阳能电两用热水器
设计手册
系统防冻设计原理
系统管路设计原则
太阳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...
太阳热水系统的设计要点
家用热水器的设计
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
定温放水运行系统的设计
强迫循环系统的设计
行业新闻  
  光储需求有多旺盛  
 
发布时间:2022-11-7 12:25:38         
  

核心观点

1.欧洲光储需求持续爆发:18-19年之后快速增长,今年俄乌战争后光储需求爆发式增长。电价由2元/度涨到3-5元/度,系统投资回收期由6-7年缩短至约3年,欧洲一机难求,需要排队甚至加价。判断电价未来难以降回2元/度水平,且民众采购光储系统的意识和消费习惯已然形成不可逆转,目前光伏配储渗透率尚不足 10%,需求仍将持续爆发。

2.供应紧缺趋势将维持:交付周期约 3-4个月,分销商、安装商都存在无法按时交货的情况,上游电芯产能亦不足。明年上半年将有一定缓解,但需求增长仍快于供应增长,维持中低度紧张趋势。

3.价格仍有上涨空间明年几乎不会降价:1月以来公司产品已涨价 2-3 轮,幅度在 20%以上,预计下半年不会再明显涨价。明年供应仍然偏紧张,不会涨很多,但几乎不可能降价。

4.中国品牌力已跻身主流新进入者难度较大:中国品牌已跻身欧洲主流玩家,欧美品牌溢价正在消失,取代欧美品牌是趋势。随着品牌成长到数十亿量级,规模效应显著,新进入者难度变得很大,目前的主流品牌未来发展也将不错。溢价主要通过产品差异化细分市场来实现,但国内品牌没有哪个有全面溢价。

5.分体式和一体式各擅胜场:最初是分体式,后来逐步向一体式发展,目前市占率大概一半一半。未来一体机比例可能升高,但不会互相取代。

6.销售大部分通过渠道,分销商安装商层层加价:分销商→安装商→家庭用户两级销售机制,80%通过分销商,20%通过大型安装商。正常情况下分销商加价 10%卖给安装商,安装商加价30%-35%卖给家庭用户。但目前缺货情况下分销商加价幅度可达 15%-20%,价格传导较为顺畅。一般每个国家有 5-8个经销商,每个经销商有侧重品牌,但不会只有一个。

7.储能行业进入壁垒较高:一是研发较光伏逆变器复杂很多,研发周期较长,需要积累。二是深刻理解各个国家市场的细分需求。三是说服各个渠道商产生信任,对品牌、背景要求较高。

8.设备仅占终端价格一部分,用户敏感度不高:原先6-7年回本,电价涨后缩短到3年,民众装机意愿很高。设备有涨价,但终端价格中设备仅占一部分,涨价 20%-50%对需求影响不大。

9.中国主流公司各有特点:派能起步早,与各家逆变器适配好,对市场理解深刻;德业在美国、南非做的较好,欧洲近两年开始起量,也在往一体机发展;固德威储能逆变器做得较早,产品线较全,在欧洲、澳大利亚做得不错,德国排名靠前。

欧洲户用储能行业基本情况

行业真正发生大的变化是从18、19年开始,特别是今年俄乌战争开始之后,欧洲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。过去算经济账的时候,欧洲一度电2块钱,对装光伏、储能还有点犹豫。现在德国到了3、4、5块人民币一度,大家非常坚定要向新能源转换,犹豫的心态很少了。欧洲现在一机难求,需要排队甚至加价,对所有逆变器、储能的公司都是非常好的时间窗口。

问答环节

Q:产品供应有多紧缺?供货周期怎样?如何看待之后需求的持续性?

A:从交货角度,下单后要2-3个月才能开始交货,海上漂一个半月,交货到欧洲平均3-4个月的订货周期。从用户购买角度,现在装一套储能系统,从交定金到安装公司派人装好,平均也要3-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。需求增长很快,但是因为货源紧张,分销商、安装商承诺的日期满足不了,产生纠纷。今年因为需求突然上涨,整个供应链没做好准备。中国制造商→分销商→安装商→老百姓之间交付的时间差使得货源高度紧张。上游电芯厂也没有预计到如此景气。这种紧张至少持续到9-10月份,大家都意识到了需求的旺盛,我们和我们的上游都在扩产。紧张程度到明年上半年应该会缓解很多。但是需求增长会大于供应增长,整体来看,还是会处于紧张状态,从高度紧张转变成中低度紧张,但不会像现在缺得这么厉害。

Q:电芯、逆变器分体模式与一体机模式的发展趋势?

A:12-14年没有家用储能的概念,逆变器厂商只做并网逆变器,电芯厂做电动车、大巴车、通信基站电池。从13、14年开始有些国家光伏装机到了一定比例,要求新装光伏配储能,逆变器、电池厂商就互相搭配,这是分体式的来源。随着时间推移,一体式概念(逆变器、EMS、电池包)应运而生。现在两种模式并存,市占率差不多一半一半。长期来看,认为一体机模式可能比例有所升高,但是不会互相取代,两种模式可能长期共存。

Q:怎么看长期格局和新进入者?

A:第一,中国逆变器厂商在崛起,中国品牌逐步取代欧美品牌,因为开发效率、电芯产业链、成本、响应能力,都比欧美厂商有优势。第二,中国主流逆变器、电池厂商,都在光伏行业做了十多年,每一家营业额有几十亿,存在规模效应,新的玩家难度会变得很大。现在主流市场活跃的品牌,未来市场都会很不错的。

Q:如何展望下半年和今后价格?

A:到目前为止比较坚挺。1月开始储能电池包价格都在上涨,我们也上涨了两三轮。比年初至少涨了20%以上,个别型号更高。下半年不会有太大变化,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区间。明年紧张程度有所缓解,但也不觉得会变便宜。

从供需看,需求增长速度还是会快于扩产速度,未来仍然是偏紧张状态。明后年走势偏谨慎,不会往上窜太多,但是几乎不可能降价了。

Q:主要的销售渠道?

A:主流的还是分销商,将一体机、BMS、pack 包整体卖给分销商,分销商把产品卖给安装公司,安装公司再到老百姓家里装。也有大型连锁安装公司直接从中国厂商采购。80%通过分销商,20%卖给大型安装商,中小安装商就交给分销商。

Q:渠道如何层层加价?

A:正常情况,卖给分销商是批发价,他加价10%左右,8%-12%。卖给各地安装公司后,到老百姓家里加的多了,30%-35%,因为量小,毛利要高。但现在因为缺货,分销商加15%-20%都有的。目前供应偏紧状态下传递是比较容易的。

Q:欧洲电价的决定机制?如果天然气价格跌了是否户储需求放缓

A:我们有两个判断,第一降了也不会回到2块钱一度的状态,一定是更高的。第二安装光储系统的意识已经建立,有点像电动汽车,逐步被接受。光储系统发电成本远低于2块钱,但是很多人在观望,通过这次电价上涨,消费习惯上接受了这种观念,会认为是家庭必需品,价格又便宜又环保又能保证供电独立性。即使电价降了,意识建立之后趋势是不会变的,现在渗透率 5%不到,这把火烧起来之后是停不下来的。

Q:分销商和安装公司是比较重要的渠道?

A:大部分分销商和安装商之前是装并网逆变器和光伏的,整个光伏产业从04、05年开始在欧洲应用。十多年过去组件、逆变器供应商发生了变化,但这帮安装公司、果道还是没变。

Q:经销商是否独家供应?

A:每一个国家一般有5-8个经销商,每个经销商偏重于代理一个品牌,也会各自代理欧洲品牌,每一家不会只代理一家,但会有侧重。

Q:正常市场情况下,整个产业链哪个环节话语权会大一点?

A:我们是研发制造环节,下游的分销、安装和上游的电芯,各个环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。现在电芯话语权比较大,明年电芯放量可能话语权没那么大。我们不断投入研发,一代代新产品去配合市场需求。分销商主要是把中国的货到欧洲。安装商要把套产品卖到老百姓家里,很难说哪个环节最重要

Q:国内几家谁在欧洲的分销渠道比较强?

A:做的比较好的几家都不差。以德国为例,德国有6家分销公司,需要6个品牌,每一个都会代理一家中国的主流品牌。但是分销商只是其中一个因素。产品质量、安装性、可靠性、变化程度、服务网络可靠性都很重要。

Q:国内品牌谁有溢价?

A:国内都不错,还没看到谁的价格贵一些。

Q:渗透率的概念?

A:指的是装光伏中配储的渗透率,光伏有些渗透率较高20-30%,储能还没有到 10%的

Q:美国微逆接受度比较高,欧洲微逆应用情况?

A:欧洲还是以组串式为主,美国微逆更高与安规有关系。微逆在法国、波兰一些特定市场,巴西等比较喜欢用微逆,除此之外还是组串式比例更高。

Q:除欧洲外增长较快的地区?

A:美国、日本,美国不比欧洲小多少,日本潜力也很大,日本单价也很高。

Q:光伏逆变器起家切入储能逆变器的壁垒?

A:储能逆变器很多是从并网逆变器转换来的,产线是可以共享的,真正的区别是研发。储能原理比并网逆变器复杂很多,开发周期长于并网逆变器。

Q:终端用户对设备价格的敏感程度?

A:从老百姓角度,6-7年能收回成本就有了较强的安装意愿。电费涨了之后,3年就能回本,利息也很低,民众意愿很高。设备虽然也会涨价,但成本还包括组件、支架、电工、人工费。比如2w欧元一套系统,储能设备只有6000。因此储能设备价格涨一倍,老百姓掏的钱并没有涨一倍,可能只涨了 40-50%。因此储能设备涨 20%-50%对老百姓热情影响并不大。

Q:派能、德业、固德威等公司的特点

A:派能做电池包起家,和各个逆变器厂商配合很好,是行业内第一家做户用电池的厂商,对市场理解是非常深,未来一定是行业主流玩家之一。德业在美国、南非、非洲做的较好,欧洲这两年也开始做起来,现在自己也开始做电池包。固德威是储能逆变器早期玩家之一,14、15年就开始做储能逆变器,先低压后高压,产品线也比较全,

澳大利亚、欧洲做的不错,也是主流玩家之一,去年在德国市场份额中比较靠前,在电池、BMS也有布局且做得不错。

Q:新的参与者如何参与欧洲市场?

A:真正的门槛是对每个市场精确的认知,欧洲每个国家要求不一样。有些国家要三相、有些国家单相,有些国家一体式,有些一定要分开,有些室内,有些室外。过去4、5度电就够,现在涨到8、9度电。另外是储能逆变器的研发,还是有一定门槛的,需要积累,不是一两年能做的。对上游供应链有把控能力,还要说服各个国家渠道相信你是主流玩家。全新厂家不容易得到信任。

Q:国产品牌的品牌力和国外品牌溢价情况?

A:我们认为是时间的问题,10年时逆变器1000美金一台,欧美品牌1500-1600。用了几年之后,安装商发现中国和德国的逆变器没有本质区别。后来价格差越来越小,三四年内溢价很快就会消失。中国逆变器无论是开发速度、可靠性、效率比国外更优,迭代更快。中国品牌更多是靠差异化错位竞争。一种价格便宜,外形没有刻意漂亮,接线比较复杂。另一种是一体机,没有外部接线,贵20%但是同样有人买。每个公司找到自己的定位,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品牌就一定贵。主要靠差异化实现不同定价。


首页动画 | 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 | 关于我们 | 友情链接 | 在线留言 | 专题论坛 | 后台管理
版权所有:太阳能网        
承办单位:安徽省力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管理:安徽省力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    皖ICP备2021000271号-3 皖公网 皖公网安备 号